中耳炎

什麼是氣壓性中耳炎?

氣壓性中耳炎(Barotraumatic Otitis Media)是一種因環境氣壓急遽變化導致中耳腔內外壓力失衡而引發的耳部疾病。當外界氣壓與中耳腔內壓力產生顯著差異時,若耳咽管(連接鼻咽與中耳腔的管道)無法及時調節平衡,便會造成中耳黏膜組織損傷與發炎反應。根據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2022年統計,香港國際機場每年通報的航空相關耳部不適案例中,約有68%屬於氣壓性中耳炎,其中以長途航班旅客與空服人員為高風險族群。

從生理機制來看,耳咽管正常情況下會透過吞嚥、打哈欠等動作間歇性開啟,維持中耳腔與外界氣壓平衡。當飛機起降、潛水深度變化或快速進出高山地區時,環境氣壓會在短時間內劇烈改變。若耳咽管因解剖結構狹窄、黏膜腫脹或功能異常而無法順利開啟,中耳腔會形成負壓狀態,導致組織液滲出、血管擴張,嚴重時甚至會造成鼓膜出血或破裂。香港水域常見的潛水愛好者中,約有25%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氣壓性耳部損傷,其中以自由潛水者風險最高。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定族群更容易發生氣壓性中耳炎:兒童因耳咽管發育尚未完全(較短且較水平),發生率較成人高出40%;過敏性鼻炎患者因黏膜長期處於腫脹狀態,耳咽管調節功能較差;而感冒或鼻竇炎發作期間,鼻腔分泌物增多會進一步阻塞耳咽管開口。香港氣候濕熱,塵蟎過敏盛行率達30%,這也間接增加了本地居民發生氣壓性中耳炎的風險。

氣壓性中耳炎的症狀

氣壓性中耳炎的症狀表現與嚴重程度,取決於壓力失衡的持續時間與程度。最常見的初期症狀為耳部悶脹感,如同耳朵被棉花塞住的異物感,據香港屯門醫院耳鼻喉科門診統計,約92%患者會以此為首要主訴。這種悶脹感通常伴隨聽力減退,患者可能感覺聲音像是隔著水層傳遞,特別在飛機下降或潛水上升階段最為明顯。聽力檢查常顯示傳導性聽力損失,程度約在25-40分貝之間,主要影響低頻率聲音接收。

耳痛是另一個關鍵症狀,通常表現為逐漸加劇的深層疼痛,嚴重時可能輻射至同側頭部或下顎區域。疼痛機制來自中耳腔負壓對鼓膜與聽小骨的牽引,以及黏膜組織的缺血性疼痛。若壓力持續未緩解,可能出現持續性耳鳴,患者描述為「嗡嗡聲」或「嘶嘶聲」,尤其在安靜環境中更為明顯。約15%患者會伴隨輕度眩暈,這是因壓力變化影響內耳前庭功能所致,但通常不會出現如梅尼爾氏症般的劇烈旋轉感。

值得注意的是症狀的時序性變化:

  • 急性期(壓力變化後0-6小時):以耳痛、悶脹感為主
  • 亞急性期(6-48小時):聽力下降與耳鳴症狀逐漸明顯
  • 慢性期(超過48小時):若未適當處理,可能發展為漿液性中耳炎

香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約30%未及時處理的氣壓性中耳炎會進展為慢性中耳積水,需要更複雜的治療介入。

如何預防氣壓性中耳炎?

航空旅行預防措施

飛行期間的預防關鍵在於主動維持耳咽管通暢。建議在飛機開始下降前30分鐘即開始執行耳壓平衡動作:

  • 頻繁吞嚥:每1-2分鐘吞嚥一次,可飲用少量液體或含硬糖
  • 打哈欠動作:刻意做出打哈欠的下顎運動,能有效牽引耳咽管開啟
  • Valsalva動作:捏住鼻孔、閉緊嘴巴,溫和地向外吐氣,感覺雙耳「啵」一聲通暢即停止

需特別注意Valsalva動作應輕柔進行,過度用力可能導致圓窗膜破裂或內耳損傷。香港民航處建議,嬰幼兒可在起降時餵食奶嘴或哺乳,利用吞嚥動作自然平衡耳壓。

潛水活動預防策略

潛水時的耳壓平衡應遵循「提早、經常」原則:

  • 在下潛至1-2公尺深度時即開始平衡耳壓,之後每下潛1公尺重複一次
  • 保持頭部稍向上傾斜的姿勢,有助於耳咽管開啟
  • 控制下潛速度,理想速率為每分鐘不超過10公尺

若某側耳朵無法順利平衡,應立即停止下潛並上升0.5-1公尺後再次嘗試。香港潛水總會教練手冊明確規範,學員必須在平靜水域熟練掌握法蘭茲耳壓平衡法(Frenzel Maneuver)後,才可進行開放水域訓練。

特殊狀況注意事項

感冒或過敏發作期間應避免飛行與潛水,因鼻黏膜腫脹會嚴重影響耳咽管功能。若不得已必須旅行,可於航班起降前30分鐘使用含oxymetazoline的鼻用噴劑,但連續使用不宜超過3天。根據香港國際機場醫療中心數據,預先使用鼻噴劑的感冒旅客,耳壓不適發生率可降低65%。此外,適當補充水分維持黏膜濕潤,避免飲用酒精與咖啡因等利尿飲品,也都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氣壓性中耳炎的處理方式

輕微症狀自我照護

對於輕度至中度的耳部不適,可採取階梯式處理:

時間點 處置方式 預期效果
0-6小時 持續吞嚥動作、嚼口香糖 促進耳咽管自然開啟
6-24小時 溫敷頸部、使用鼻用類固醇噴劑 減輕黏膜腫脹
24-48小時 口服消炎藥物(如ibuprofen) 控制發炎反應與疼痛

香港藥劑師學會建議,可選用含偽麻黃鹼(Pseudoephedrine)的口服藥物幫助收縮血管,但高血壓患者應謹慎使用。多數輕微案例在24-72小時內會逐漸緩解,期間應避免再次暴露於氣壓變化環境。

專業醫療處置

若自我照護48小時未改善,應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標準處置流程包括:

  • 耳鏡檢查評估鼓膜狀態與中耳積液情況
  • 聽力檢查確認傳導性聽力損失程度
  • 鼓室圖檢查客觀評估中耳壓力狀態

治療方式依據嚴重程度分級:

  • 中度積水:處方口服類固醇(如prednisolone)合併鼻用類固醇噴劑,療程約5-7天
  • 嚴重積水伴隨聽力顯著下降:考慮進行鼓膜穿刺術抽吸積液
  • 反覆發作者:評估進行耳咽管球囊擴張術的可能性

香港公立醫院耳鼻喉科數據顯示,接受適當醫療處置的患者,症狀緩解時間可縮短至3-5天。

何時需要就醫?

出現以下警示徵兆時應立即就醫:

  • 劇烈耳痛合併頭痛、發燒,可能已發展為急性細菌性中耳炎
  • 聽力在短時間內明顯下降(對話需要對方提高音量至1.5倍以上)
  • 耳朵流出清澈或膿性分泌物,顯示可能有鼓膜穿孔
  • 眩暈症狀持續超過2小時,影響日常活動
  • 單側耳鳴合併面部麻木感,需排除其他神經學病變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若在潛水後出現聽力下降合併眩暈,必須緊急排除內耳窗膜破裂的可能性,這屬於耳鼻喉科急症,需要24小時內手術修補。香港潛水意外通報系統資料顯示,每年約有3-5例此類嚴重案例,延誤就醫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

就醫時應詳細提供以下資訊:

  • 症狀開始時間與氣壓暴露的關聯性
  • 過去耳部病史與手術記錄
  • 近期感冒、過敏或鼻竇炎症狀
  • 已嘗試的自我處置方式與效果

這些資訊有助醫師快速準確診斷,並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香港醫管局建議,若症狀持續超過一週未改善,應轉介至耳鼻喉專科進行進一步評估。

氣壓性中耳炎的併發症與預防

未妥善處理的氣壓性中耳炎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

  • 慢性漿液性中耳炎:中耳積液持續存在超過3個月,香港兒童發生率約8%
  • 黏連性中耳炎:中耳腔內纖維組織增生,導致聽小骨鏈固定
  • 鼓膜萎縮或鈣化:反覆發炎造成鼓膜結構改變
  • 膽脂瘤:負壓導致鼓膜向內凹陷形成上皮堆積

據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追蹤,約12%反覆發生氣壓性中耳炎的患者,在5年內會出現上述其中一種併發症。

長期預防策略應著重於:

  • 定期訓練耳咽管功能:可透過特定動作如Toynbee maneuver(捏鼻吞嚥)增強耳咽管肌肉控制
  • 控制過敏與鼻炎症狀:規律使用鼻用類固醇噴劑,減少黏膜腫脹
  • 體重管理:研究顯示BMI超過30者,耳咽管功能異常風險增加2.3倍
  • 專業諮詢:經常飛行或潛水者應定期接受耳鼻喉科檢查,評估耳咽管功能狀態

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建議高風險族群每2年進行一次完整的耳咽管功能評估,包括內視鏡檢查與壓力測試,及早發現潛在問題。

對於已發生併發症的患者,現代醫療提供多種治療選擇:鼓膜穿刺術可立即緩解積液壓力;鼓膜通氣管置放適用於反覆發作案例;耳咽管球囊擴張術則是近年發展的新技術,透過微創方式擴大狹窄的耳咽管。香港浸信會醫院統計顯示,接受球囊擴張術的患者,術後2年症狀復發率從傳統治療的35%降至12%。選擇適當的預防與治療方案,能有效降低氣壓性中耳炎對生活品質的影響。

0


868
有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