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T/CT(正子發射斷層掃描結合電腦斷層掃描)是一種先進的醫學影像技術,廣泛應用於癌症診斷、心臟病評估和神經系統疾病研究。在PET/CT檢查中,顯影劑(又稱示蹤劑)扮演著關鍵角色。顯影劑的主要作用是增強影像對比度,幫助醫生更清晰地辨識病變組織與正常組織之間的差異。例如,在癌症診斷中,顯影劑會標記癌細胞的高代謝活動,從而讓腫瘤在影像中「亮起來」。
顯影劑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標記特定代謝過程。以最常用的FDG(氟代脫氧葡萄糖)為例,它是一種葡萄糖類似物,會被細胞攝取並參與代謝。由於癌細胞的代謝率遠高於正常細胞,FDG會在癌細胞中大量聚集,從而形成明顯的影像信號。這種原理使得PET/CT在早期癌症檢測中具有極高的敏感度。根據香港衛生署的數據,PET/CT在肺癌診斷中的準確率高達90%以上,顯影劑的使用是這一高準確率的關鍵因素之一。
此外,顯影劑的選擇還需根據檢查目的而定。例如,神經系統疾病的研究可能需要使用標記腦部血流或神經傳導物質的顯影劑。因此,顯影劑的作用原理不僅限於增強影像對比度,還包括針對特定生理或病理過程的標記功能。
在PET/CT檢查中,FDG(氟代脫氧葡萄糖)是最常用的顯影劑,佔據全球市場的80%以上。FDG是一種葡萄糖類似物,其優勢在於能夠準確反映細胞的代謝活性,特別適用於癌症診斷。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FDG-PET/CT在乳癌和結腸癌的診斷中具有顯著效果,其敏感度和特異性均超過85%。
除了FDG,還有其他新型顯影劑正在逐步應用於臨床。例如:
這些新型顯影劑的開發,使得PET/CT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例如,香港大學醫學院近年來引進的PSMA(前列腺特異膜抗原)顯影劑,已成功應用於前列腺癌的精准診斷,其準確率比傳統影像技術提高30%以上。
顯影劑在體內的分布和清除過程是PET/CT檢查的重要環節。以FDG為例,注射後它會通過血液循環分布到全身,並被細胞攝取。未被攝取的FDG會通過腎臟過濾,最終隨尿液排出體外。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指引,FDG的半衰期約為110分鐘,因此檢查後24小時內,體內殘留的顯影劑會基本清除完畢。
水分補充在顯影劑代謝過程中尤為重要。充足的水分攝入可以加速顯影劑的排泄,減少對腎臟的負擔。香港衛生署建議,接受PET/CT檢查的患者應在檢查前後飲用至少1.5升水,以促進顯影劑的清除。此外,排尿頻率的增加也有助於降低輻射暴露,這對於頻繁接受PET/CT檢查的患者(如癌症復發監測)尤其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顯影劑的代謝途徑可能有所差異。例如,膽鹼顯影劑主要通過肝臟代謝,而DOTA肽類顯影劑則可能通過膽道系統排泄。因此,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顯影劑,並提供個性化的代謝指導。
雖然PET/CT顯影劑的安全性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與風險。最常見的副作用是過敏反應,包括皮膚紅疹、瘙癢或呼吸困難。根據香港過敏科醫學會的統計,約1-2%的患者可能出現輕度過敏反應,嚴重過敏(如過敏性休克)的發生率低於0.1%。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風險是腎臟負擔。顯影劑的排泄主要依賴腎臟,因此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需特別謹慎。香港腎科學會的數據顯示,約5%的慢性腎病患者在接受顯影劑後可能出現腎功能惡化。為降低風險,醫生通常會建議這類患者在檢查前後進行水化治療,並避免使用腎毒性藥物。
預防和處理措施包括:
對於擔心副作用的患者,香港部分醫院還提供「低劑量顯影劑」方案,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率。
孕婦和兒童是使用PET/CT顯影劑需要特別關注的群體。由於顯影劑可能通過胎盤影響胎兒,孕婦通常不建議接受PET/CT檢查,除非潛在收益遠大於風險。香港婦產科學院的指引指出,若必須檢查,應選擇輻射劑量較低的顯影劑,並盡量避開妊娠早期。
兒童對輻射的敏感性高於成人,因此顯影劑的使用需更加謹慎。香港兒童醫院的實踐表明,兒童PET/CT檢查應根據體重調整顯影劑劑量,並優先選擇代謝較快的顯影劑(如FDG)。此外,檢查後應鼓勵兒童多喝水,以加速顯影劑的排泄。
腎功能不全患者是另一個高風險群體。根據香港腎臟基金會的建議,這類患者在接受PET/CT檢查前應進行腎功能評估(如eGFR檢測),並考慮使用非碘化顯影劑或低滲透壓顯影劑。對於嚴重腎功能不全(eGFR <30 ml/min)的患者,可能需要推遲檢查或選擇其他影像學方法。
總之,PET/CT顯影劑的選擇和使用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個性化制定。對於華人患者(pet scan chinese),還需考慮遺傳因素對藥物代謝的影響,這在香港多元種族的社會中尤為重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