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結腫大的常見原因

淋巴結腫大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可能由多種原因引起。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30%的淋巴結腫大病例與感染有關,而20%則與腫瘤相關。以下是淋巴結腫大的主要分類:

發炎性淋巴結腫大

發炎性淋巴結腫大通常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例如鏈球菌感染、結核病或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這類淋巴結腫大通常伴有疼痛、紅腫和發熱等症狀。在香港,結核病仍然是導致淋巴結腫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每年約有500例新報告病例。

腫瘤性淋巴結腫大

腫瘤性淋巴結腫大包括原發性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轉移性腫瘤。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淋巴瘤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15例。轉移性腫瘤則常見於乳腺癌、肺癌和胃癌等。

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結腫大

其他原因包括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反應(如抗癲癇藥物)或代謝性疾病(如高雪氏症)。這些情況相對少見,但在鑑別診斷時仍需考慮。

FNA 在淋巴結疾病診斷中的作用

細針抽吸(FNA)是一種微創的診斷方法,廣泛應用於淋巴結疾病的診斷。fna醫學中文文獻中常強調其快速、安全且成本效益高的特點。

如何選擇合適的淋巴結進行 FNA

選擇合適的淋巴結進行FNA是診斷成功的關鍵。通常優先選擇直徑大於1厘米、質地堅硬或固定不動的淋巴結。超音波引導下的FNA可以進一步提高準確性,特別是在深部淋巴結的穿刺中。

FNA 與切除活檢的比較

FNA與切除活檢相比,具有以下優勢:

  • 創傷小,恢復快
  • 可在門診進行,無需住院
  • 成本較低

然而,FNA的局限性在於樣本量較少,可能影響診斷的準確性。在某些情況下,仍需進行切除活檢以確診。

FNA 的操作技術與挑戰

FNA的操作技術直接影響診斷的準確性。在香港的imaging center中,超音波引導下的FNA已成為標準操作。

超音波引導下的 FNA 技巧

超音波引導可以實時監測針頭位置,避免損傷周圍血管或神經。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選擇合適的穿刺路徑
  • 確保針頭在淋巴結內移動以獲取足夠的細胞
  • 避免多次穿刺同一部位以減少出血風險

淋巴結穿刺的潛在風險

雖然FNA相對安全,但仍存在一些潛在風險,包括:

  • 出血或血腫
  • 感染
  • 氣胸(在胸部淋巴結穿刺時)

FNA 結果的解讀與臨床意義

FNA結果的解讀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查結果。以下是常見的FNA診斷結果及其意義:

感染性疾病的診斷

FNA可以檢測到細菌、真菌或寄生蟲感染。例如,結核性淋巴結炎中可見到乾酪樣壞死和朗罕氏巨細胞。

淋巴瘤的診斷

淋巴瘤的診斷較為複雜,通常需要免疫組化或分子檢測輔助。FNA可以提供初步診斷,但確診可能需要切除活檢。

轉移性腫瘤的診斷

FNA可以識別轉移性腫瘤細胞,並通過免疫細胞化學確定原發部位。例如,在乳腺癌轉移中,mammogram 2d檢查可能發現原發病灶。

淋巴結疾病的治療與預後

淋巴結疾病的治療取決於病因,預後也因病因而異。

針對不同病因的治療方法

治療方法包括:

  • 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
  • 抗結核藥物(結核性淋巴結炎)
  • 化療或放射治療(淋巴瘤或轉移性腫瘤)

定期追蹤的重要性

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淋巴結疾病,定期追蹤都至關重要。對於惡性腫瘤患者,追蹤可以早期發現復發或轉移。香港的醫療機構通常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臨床檢查和影像學評估。

0


868
有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