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腫

一、什麼是腱鞘囊腫?

腱鞘囊腫(Ganglion Cyst)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塊,主要形成於關節或肌腱周圍的結締組織中。這種囊腫內部充滿黏稠的膠狀液體,質地通常柔軟或略帶彈性,外觀呈圓形或橢圓形。根據香港骨科醫學會的統計數據,腱鞘囊腫約佔所有軟組織腫瘤的60%,是手部最常見的腫塊類型之一。

1.1 定義與常見位置

腱鞘囊腫的醫學定義為「起源於關節囊、肌腱鞘或韌帶結構的黏液樣變性所形成的囊性腫塊」。其形成機制主要與關節或肌腱鞘的結締組織發生黏液樣退化有關,導致關節液或滑液異常積聚形成囊狀結構。最常見的發生位置包括:

  • 手腕背側(約佔70%病例)
  • 手腕掌側
  • 手指基節的掌側(黏液囊腫)
  • 足踝周圍
  • 膝關節後方(貝克氏囊腫)

香港瑪麗醫院骨科部門的臨床觀察顯示,手腕部位的腱鞘囊腫特別常見於20-40歲的女性族群,可能與職業活動和荷爾蒙因素有關。這些囊腫的大小會隨時間變化,有時甚至會自行消退後再復發。

1.2 腱鞘囊腫的類型

根據發生位置和臨床特徵,腱鞘囊腫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單純性腱鞘囊腫:最常見的類型,通常發生於手腕背側,與橈腕關節相通
  • 腱鞘內囊腫:形成於肌腱鞘內,隨肌腱活動而移動
  • 黏液囊腫:位於手指末節關節附近,常與關節炎相關
  • 隱匿性囊腫:體積小且觸診不明顯,主要透過影像學檢查發現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腱鞘囊腫在治療方法和預後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準確分類對臨床處置至關重要。

二、腱鞘囊腫的成因

儘管腱鞘囊腫是常見的臨床問題,但其確切形成機制至今仍存在爭議。目前醫學界普遍接受的理論包括「創傷理論」和「退化理論」,這兩種理論都試圖解釋為什麼關節或肌腱周圍會形成這種充滿黏液的囊腫。

2.1 為何會形成腱鞘囊腫?

主流醫學觀點認為,腱鞘囊腫的形成與關節囊或肌腱鞘的薄弱區域有關。當這些區域因重複性壓力或創傷受損時,關節內的滑液可能通過單向閥門機制逸出,但無法順利回流,逐漸積聚形成囊腫。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進一步發現,囊腫壁由緻密的膠原纖維組成,但缺乏真正的上皮細胞內襯,這與其他類型的囊腫有明顯區別。

從組織學角度分析,腱鞘囊腫內的液體與關節滑液成分相似,但黏稠度更高,富含透明質酸和各種黏多糖。這種高黏稠度的液體解釋了為什麼囊腫觸感堅實,且在穿刺時難以完全抽吸。

2.2 常見的誘發因素

多種因素可能促使腱鞘囊腫的形成與發展:

  • 重複性手腕動作:如長時間打字、演奏樂器或進行手工藝工作
  • 急性創傷:關節扭傷、骨折或韌帶損傷後的併發症
  • 關節過度使用:特定職業或運動導致的慢性關節壓力
  • 發炎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肌腱炎
  • 遺傳因素:有家族史者發病風險較高

根據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的統計,從事重複性手部作業的職業族群,如美容師、廚師和裝修工人,腱鞘囊腫的發生率比一般人群高出約3倍。

2.3 高風險族群

某些特定人群更容易發展出腱鞘囊腫:

  • 性別與年齡: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的3倍,好發年齡為20-40歲
  • 運動員:特別是體操選手、網球運動員和重量訓練者
  • 職業因素:需重複使用手腕的職業,如打字員、音樂家、廚師等
  • 關節疾病患者:患有骨關節炎或類風濕關節炎者
  • 既往創傷史:有關節損傷病史者風險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衛生署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因過度使用智能設備而導致手腕不適並繼發腱鞘囊腫的年輕族群有明顯增加趨勢。

三、腱鞘囊腫的症狀

腱鞘囊腫的臨床表現多樣,從完全無症狀到明顯功能障礙都有可能。症狀的嚴重程度通常與囊腫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壓迫周圍結構有關。了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患者及時就醫並獲得適當治療。

3.1 腫塊的外觀與觸感

典型的腱鞘囊腫表現為皮下可觸及的腫塊,具有以下特徵:

  • 形狀: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晰
  • 大小:直徑從幾毫米到數厘米不等,可能隨時間變化
  • 質地:從柔軟到堅硬都有可能,但多數呈韌性
  • 活動度:通常固定於深層組織,無法自由移動
  • 表面特徵:皮膚表面通常正常,無紅腫或溫度變化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手外科專家指出,約35%的腱鞘囊腫在光線下呈現半透明外觀,這是因為囊內液體對光線的折射特性所致。此外,部分囊腫可能隨手腕位置改變而大小略有變化。

3.2 疼痛與不適感

疼痛是促使患者就醫的常見原因,其特點包括:

  • 性質:多為鈍痛或壓痛,少數為銳痛
  • 誘發因素:特定動作或手腕位置可能加劇疼痛
  • 強度:從輕微不適到影響睡眠的劇痛都有可能
  • 放射痛:可能沿前臂向上或向手指放射

值得注意的是,約10-30%的腱鞘囊腫患者完全無疼痛感,僅因發現腫塊而就診。香港浸信會醫院的研究顯示,疼痛程度與囊腫大小無絕對相關性,小囊腫也可能引起明顯不適,特別是當位置接近神經時。

3.3 活動受限

隨著囊腫增大或位置特殊,可能導致關節活動度受限:

  • 手腕活動:背屈或掌屈時可能感到阻礙或緊繃感
  • 握力減弱:因疼痛或機械性阻礙導致握力下降
  • 精細動作困難:書寫、扣鈕扣等動作受影響
  • 職業功能受損:影響工作所需的特定手腕動作

根據香港職業治療學院的評估,約25%的腱鞘囊腫患者報告有中等程度以上的功能限制,其中以手腕背側囊腫對功能影響最為明顯。

3.4 其他可能症狀

當腱鞘囊腫壓迫周圍神經血管結構時,可能出現以下併發症狀:

  • 神經壓迫症狀:如尺神經受壓導致小指和無名指麻木;正中神經受壓引發腕隧道症候群
  • 血管壓迫:罕見情況下可能影響局部血液循環
  • 肌腱滑動受阻:導致手指活動不順暢
  • 關節不穩定感:深層囊腫可能影響本體感覺

香港神經外科中心的數據顯示,約15%的手腕掌側腱鞘囊腫患者會合併有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狀,需要同時評估與處理神經壓迫問題。

四、腱鞘囊腫的診斷

正確診斷腱鞘囊腫是確保適當治療的關鍵步驟。雖然典型的腱鞘囊腫臨床診斷相對簡單,但仍需與其他軟組織腫塊進行鑑別,以避免誤診和延誤治療。

4.1 醫師的問診與理學檢查

專業醫師通常透過以下步驟進行初步評估:

  • 病史詢問:包括腫塊何時出現、大小變化、症狀發展、相關創傷史和職業活動
  • 視診:觀察腫塊位置、大小、形狀和皮膚狀況
  • 觸診:評估質地、活動度、壓痛點和與周圍組織關係
  • 透光試驗:用手電筒照射腫塊,腱鞘囊腫通常會透光
  • 神經血管檢查:評估遠端感覺、肌力和血液循環

香港骨科專科學院的臨床指引強調,典型腱鞘囊腫在觸診時有特殊的「橡皮樣」質感,且通常無法自由移動。此外,醫師可能會要求患者進行特定手腕動作,以觀察囊腫大小變化及對功能的影響。

4.2 影像學檢查

當臨床診斷不確定或需要手術前規劃時,影像學檢查極為重要:

檢查方式 優勢 限制 臨床應用
X光攝影 排除骨關節病變、骨折或關節炎 無法直接顯示軟組織囊腫 初步篩檢工具
超音波檢查 即時動態評估、區分囊性與實性腫塊、引導穿刺 操作者依賴性高 首選影像學檢查
磁力共振 詳細顯示囊腫與周圍結構關係、評估深層囊腫 費用高、檢查時間長 複雜病例或手術前評估

香港放射科醫學院的研究指出,超音波對腱鞘囊腫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0-95%,且能清楚顯示囊腫與關節腔或肌腱鞘的連接點,對治療規劃極有幫助。

4.3 如何排除其他疾病?

腱鞘囊腫需與多種手部腫塊進行鑑別診斷:

  • 腱鞘巨細胞瘤:通常較硬,可能導致骨侵蝕,X光或MRI有助區分
  • 脂肪瘤:質地更軟,形狀不規則,超音波可確認脂肪特性
  • 表皮樣囊腫:與皮膚相連,中心可能有毛孔
  • 動脈瘤:有搏動感,杜普勒超音波可確認血流
  • 化膿性肉芽腫:表面易出血,常有創傷史
  • 惡性腫瘤:生長快速,可能伴有皮膚變化,需組織切片確認

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臨床指引建議,對於非典型表現的腫塊,如快速生長、疼痛劇烈、皮膚變化或神經症狀明顯者,應考慮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惡性可能。多專科團隊合作對於複雜病例的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

0


868
有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