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超聲波,超聲波掃描,超聲波檢查

什麼是心臟超聲波?

心臟超聲波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影像檢查技術,利用高頻聲波來捕捉心臟的結構與功能。其原理是通過超聲波探頭發射聲波,這些聲波在遇到心臟組織後會反射回來,並被探頭接收,最終轉換成即時的動態影像。這種技術不僅安全無輻射,還能提供詳細的心臟解剖與血流信息。

常見的心臟超聲波種類包括:

  • 經胸壁超聲波(TTE):最常見的類型,探頭置於胸部表面,適合初步評估心臟結構與功能。
  • 經食道超聲波(TEE):探頭通過食道靠近心臟,影像更清晰,常用於瓣膜手術前評估或感染性心內膜炎診斷。
  • 都卜勒超聲波:測量血流速度與方向,協助診斷瓣膜狹窄、反流或先天性心臟病。

盆腔超聲波類似,心臟超聲波同屬超聲波掃描技術,但專注於心血管系統。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2022年公立醫院共進行逾8萬次心臟超聲波檢查,反映其臨床重要性。

心臟超聲波的用途

心臟超聲波在臨床上的應用極為廣泛,主要分為以下四大方向:

評估心臟結構

通過二維與三維影像,醫生能精確測量心室大小、心房容積及心室壁厚度。例如:左心室擴大可能暗示高血壓性心臟病,而瓣膜增厚則常見於風濕性心臟病。香港大學研究指出,超聲波對瓣膜異常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5%。

評估心臟功能

關鍵指標「射血分數」(EF值)直接反映心臟泵血效率,正常值為55-70%。低於40%可能提示心臟衰竭。都卜勒技術還能分析心室舒張功能,早期發現心肌僵硬等病變。

診斷心臟疾病

疾病類型超聲波特徵
先天性心臟病室間隔缺損、法洛四聯症等結構異常
心肌病變心室壁運動異常、心肌肥厚
心包積液心包腔內液體暗區,嚴重時致心包填塞

其他應用

包括評估人工瓣膜功能、導引心包穿刺術,或術中監測心臟手術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超聲波檢查的用途不僅限於心臟,如盆腔超聲波便是婦科疾病診斷的重要工具。

哪些人需要做心臟超聲波?

以下六類人群應考慮接受心臟超聲波檢查:

  • 症狀導向:持續胸痛、呼吸困難或不明原因暈厥,特別是運動時加劇者。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建議,這類患者應優先安排超聲波掃描
  • 心律問題:心房顫動患者需評估左心房大小及血栓風險。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10年以上者,約30%會出現心臟功能受損;長期高血壓可能導致左心室肥厚。
  • 心雜音:兒童收縮期雜音需排除先天性心臟病;成人新發雜音可能提示瓣膜病變。
  • 術前評估:重大手術前對心功能分級,尤其是65歲以上或有心血管風險者。
  • 追蹤監測:已知心臟病患者定期評估治療效果,如心衰竭患者的EF值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症狀(如腹脹)可能需結合盆腔超聲波排除其他病因。醫生會根據個案決定最適檢查組合。

心臟超聲波的過程

檢查流程可分為三個階段:

檢查前準備

通常無需禁食,但經食道超聲波需空腹6小時。患者應穿著寬鬆上衣,移除胸部飾物。若有嚴重肺氣腫或肥胖,可能需調整探頭頻率以獲取清晰影像。

檢查進行

患者左側臥,醫師將溫熱凝膠塗於探頭,依次掃描胸骨旁、心尖、肋下等位置。過程中需配合呼吸指令(如深吸氣後屏氣),每次檢查約20-40分鐘。與盆腔超聲波不同,心臟檢查不需憋尿。

探頭感受

探頭輕壓胸部可能稍有不適,但無痛感。經食道檢查時,喉嚨局部麻醉後會輕度異物感。兒童或焦慮患者可事先溝通降低緊張情緒。

心臟超聲波結果的解讀

報告內容通常包含以下關鍵部分:

  • 結構數據:如左心室舒張末徑(LVEDD)正常值為35-56mm,超過60mm屬明顯擴大。
  • 功能指標:EF值低於50%即需警覺,35%以下屬嚴重心功能不全。
  • 瓣膜評估:分級描述反流程度(輕/中/重度)及狹窄瓣膜面積。

香港伊利沙伯醫院數據顯示,約15%檢查會發現需治療的異常。患者應攜報告與心臟科醫生討論:

  • 異常結果的臨床意義
  • 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如冠狀動脈造影)
  • 藥物、手術或生活調整建議
  • 追蹤檢查間隔(如瓣膜病患者每6-12個月複查)

無論是心臟或盆腔超聲波超聲波檢查的價值在於早期發現病變。定期監測配合專業解讀,方能真正守護健康。

心腦血管疾病 護理心髒 胸悶氣短

15


868
有情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