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障礙是指個體在理解、表達或使用語言方面遇到困難,這些困難可能涉及口語、書寫或手語等多種形式。常見的表現包括詞彙量不足、語法錯誤、發音不清()或溝通能力受限。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約有5%-10%的學齡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其中部分案例若未及時介入,可能影響未來的學業表現與社交能力。
語言障礙對兒童及成人的生活品質影響深遠。兒童可能因表達困難而產生挫敗感,甚至引發行為問題;成人則可能因溝通障礙而影響職場表現或人際關係。了解語言障礙成因,是早期發現與介入的關鍵。
先天性語言障礙的成因多元,其中遺傳因素扮演重要角色。研究顯示,若家族中有語言障礙病史,子女出現類似問題的機率較高。例如,特定基因突變(如FOXP2基因)可能導致語言發展遲緩。此外,染色體異常如唐氏症(第21對染色體三體症)或克氏症候群(47,XXY)也常伴隨語言障礙。
後天性語言障礙常源於突發事件或疾病。腦部損傷是中風患者的常見後遺症,香港醫院管理局數據指出,約30%的中風患者會出現失語症。頭部外傷或腦瘤也可能壓迫語言中樞,導致溝通困難。
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氏症會因肌肉控制退化引發構音障礙(語音障礙的一種);阿茲海默症則可能逐步侵蝕詞彙記憶。心理因素如選擇性緘默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亦可能抑制語言表達。
環境因素不容忽視。研究發現,成長於語言刺激貧乏環境的兒童,其詞彙量可能僅為同齡人的一半。家庭互動頻率低或主要照顧者使用過於簡化的語言,均可能延緩語言發展。
兒童語言障礙多與發展問題相關。發展性語言障礙(DLD)患童雖智力正常,但語言能力明顯落後;自閉症譜系障礙(ASD)則常伴隨語用障礙,如難以理解隱喻或輪流對話。香港協康會報告顯示,約25%自閉症兒童需長期語言治療。
成人語言障礙多屬後天型態。失語症患者可能混淆詞義或語法;構音障礙者則因口腔肌肉協調問題導致發音扭曲。職業因素如教師、客服人員若過度使用聲帶,亦可能發展功能性語音障礙。
孕期保健是預防先天性語言障礙的第一道防線。孕婦應避免吸煙、飲酒,並定期接受產檢以監測胎兒發展。嬰幼兒期需確保聽力篩檢通過,並透過親子共讀、描述日常活動等方式提供豐富語言刺激。
| 年齡 | 語言發展警訊 |
|---|---|
| 1歲 | 未發出咿呀聲或對聲音無反應 |
| 2歲 | 詞彙量少於50個單字 |
| 3歲 | 無法組成簡單句子 |
定期篩檢至關重要。香港衛生署的「學前兒童健康檢查計劃」包含語言評估項目,家長若發現異常應盡早轉介語言治療師。早期介入可顯著改善預後,例如語音障礙兒童在學前接受治療,其矯正成功率可達80%以上。
語言障礙成因複雜,從基因缺陷到環境剝奪均可能成為影響因子。無論先天性或後天因素,關鍵在於辨識早期徵兆並尋求專業協助。香港現有社福機構如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提供評估服務,醫療系統亦涵蓋語言治療補助。透過跨領域合作,結合醫學、教育與家庭支持,多數語言障礙者可顯著提升溝通效能,重拾生活自主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