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耳鼻喉系統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能力、語言發展與生活品質。根據香港衛生署最新統計,0-12歲兒童因耳鼻喉問題就診的比例佔兒科門診總量的35%,其中學齡前兒童更是高風險族群。這些器官不僅承擔著呼吸、聽覺與平衡功能,更與免疫防禦機制緊密相連。由於兒童的生理結構尚未發育完全,例如耳咽管較短平、鼻腔通道較狹窄,使得他們更容易受到感染與阻塞性問題的困擾。
許多家長往往低估反覆發作的耳鼻喉問題對兒童發展的潛在影響。長期鼻塞可能導致睡眠障礙與注意力不集中,中耳積液若未及時處理,可能造成語言發展遲緩。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的臨床數據顯示,約20%的學齡兒童曾因聽力問題影響學習表現,而這些案例中有近半數可透過早期介入獲得改善。因此建立完善的耳鼻喉照護觀念,不僅能減少急性感染的發生頻率,更能為孩子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中耳炎是兒童最常遇到的耳部疾病,香港兒童醫院的研究指出,3歲以下幼兒有超過80%至少經歷過一次中耳炎發作。這種高發生率與兒童特殊的生理結構密切相關:他們的耳咽管較成人短且平直,當呼吸道感染時,細菌更容易從鼻咽部逆流至中耳腔。典型症狀包括耳痛、發燒、煩躁不安,幼兒可能表現出拉扯耳朵、拒絕進食等行為。若觀察到耳道有分泌物或兒童對呼喚反應遲鈍,應立即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診治。
預防中耳炎需從多面向著手:
治療方面,輕度案例可先採用症狀緩解藥物,但若出現化膿性中耳炎或反覆發作,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對於持續三個月以上的積液性中耳炎,可考慮放置通氣管的手術介入,此項治療在香港公立醫院的成功率達92%以上。
位於鼻咽部的腺樣體是兒童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但過度增生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臨床數據顯示,3-8歲兒童中有15%出現明顯腺樣體肥大的症狀,主要表現為:
這些症狀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長期缺氧更可能導致注意力不集中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值得注意的是,腺樣體肥大常與過敏性鼻炎同時存在,形成惡性循環。
在治療選擇上,輕度病例可先嘗試鼻用類固醇噴劑與抗組織胺藥物,通常需持續使用4-6週才能評估效果。若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嚴重併發症(如頜面發育異常),耳鼻喉科醫師會建議進行腺樣體切除術。現代醫療多採用內視鏡輔助的低溫電漿手術,出血量少且恢復快速,香港兒童專科醫院的統計顯示,術後症狀改善率達95%,平均住院時間僅需1-2天。
扁桃腺炎在學齡兒童中極為常見,其中約30%案例由A型鏈球菌感染引起。這種細菌感染特別需要重視,因為未經妥善治療可能引發風濕熱或腎小球腎炎等嚴重併發症。典型症狀包括:
| 症狀類型 | 細菌性扁桃腺炎 | 病毒性扁桃腺炎 |
|---|---|---|
| 發燒溫度 | 常超過39°C | 通常低於38.5°C |
| 扁桃腺外觀 | 明顯化膿點 | 泛紅腫脹 |
| 伴隨症狀 | 頸部淋巴結腫大 | 咳嗽、流鼻水 |
診斷方面,香港耳鼻喉科診所現多採用快速鏈球菌檢測搭配細菌培養,準確率可達98%。治療細菌性扁桃腺炎必須完成全程抗生素療程(通常為10天),即使症狀改善也不可自行停藥。對於每年發作超過5次或出現睡眠呼吸阻塞的兒童,可考慮扁桃腺切除術。術後需特別注意出血風險與適當止痛,多數兒童在兩週內能恢復正常飲食。
兒童鼻竇炎與成人表現有所不同,往往容易被誤認為普通感冒。根據香港中文大學醫學研究,7歲以下兒童因鼻竇結構尚未發育完全,更易因感冒併發鼻竇炎。關鍵鑑別指標包括:
這些症狀若未妥善處理,可能發展為慢性鼻竇炎,甚至影響嗅覺發育。
診斷兒童鼻竇炎除了臨床評估,必要時會安排鼻內視鏡檢查或低劑量電腦斷層。治療首重鼻腔清潔,建議每日使用生理食鹽水冲洗2-3次,配合醫師處方的鼻用類固醇噴劑。急性細菌性鼻竇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療,療程通常需14天以上。對於合併嚴重過敏的患童,應同時進行過敏原檢測與環境控制,從根本減少復發機會。
幼兒好奇心旺盛,常將小物件塞入耳道或鼻腔,香港兒童急診每年處理近500例相關案例。最常見的異物包括:
家長發現異物侵入時,切記「三不原則」:不自行掏挖、不強行沖洗、不使用磁吸工具。特別是鈕扣電池會產生化學灼傷,需在2小時內就醫取出。
專業耳鼻喉科醫師會根據異物特性與位置選擇適當工具:
預防勝於治療,建議將直徑小於3公分的物品妥善收納,並教育幼兒「東西不進身體」的觀念。
聽力障礙若未及時發現,將嚴重影響語言與認知發展。香港衛生署自2010年起全面推行新生兒聽力篩檢,透過耳聲傳射(OAE)與自動聽性腦幹反應(AABR)兩種技術,能在出生後24小時內完成初步檢測。數據顯示香港新生兒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0.2%,其中85%可透過早期介入獲得顯著改善。
除了新生兒階段,建議在以下關鍵期進行追蹤篩檢:
| 年齡階段 | 篩檢方式 | 觀察重點 |
|---|---|---|
| 6個月 | 行為觀察評估 | 對聲音的轉頭反應 |
| 3歲 | 遊戲式聽力檢查 | 語言理解能力 |
| 入學前 | 純音聽力檢查 | 各頻率聽閾值 |
若篩檢未通過,應轉介至耳鼻喉科進行詳細診斷,包括鼓室圖檢查與完整聽力評估,以確定障礙類型與程度。
根據香港大學公共衛生研究,落實以下措施可降低60%兒童呼吸道感染風險:
團體生活環境中,應教導兒童咳嗽禮儀(用手肘遮擋)與個人用品不共享的習慣。
每日鼻腔清潔如同刷牙般重要,能有效減少鼻竇炎與中耳炎發生:
建議在感冒期間每日清潔3-4次,過敏季節早晚各1次。選擇等滲透壓溶液較適合日常保養,高滲透壓溶液則用於鼻塞嚴重時。香港藥劑師學會提醒,自製食鹽水需注意無菌條件,最好選用市售無菌產品。
許多家長對耳朵清潔存在誤解,香港耳鼻喉科醫學會特別澄清:
若出現耳垢栓塞症狀(耳悶、聽力下降),應由醫師使用專業工具取出。平時保健只需以毛巾擦拭外耳廓即可,切勿過度清潔破壞耳道自潔機制。
何時該帶孩子尋求專業耳鼻喉科協助?出現以下警示徵兆時不宜拖延:
特別要注意的是,3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應立即就醫。香港醫管局建議,非急症可先至家庭醫學科初步評估,複雜或反覆發作案例再轉介至專科處理。
兒童耳鼻喉健康需要家庭、學校與醫療體系共同守護。家長應建立定期檢查的觀念,不僅在出現症狀時就診,更應把握健兒門診時機進行預防性評估。學校方面可推動健康教育課程,教導學童正確的衛生習慣與自我保護意識。醫療院所則需提供分級醫療服務,從基層診所的初步處置到醫學中心的進階治療,形成完整的照護網絡。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許多過去需開刀的問題現在可透過微創手術解決,恢復期大幅縮短。香港多家醫院近年引進低溫電漿手術系統,用於腺樣體與扁桃腺切除,出血量減少70%以上。同時,遠距醫療服務的發展讓偏遠地區兒童也能獲得專業耳鼻喉科諮詢。透過這些多元化的照護策略,我們能為下一代打造更健康的成長環境,讓每個孩子都能順暢呼吸、清晰聆聽、自在溝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