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統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主要由子宮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形成。這些肌瘤可以單獨存在或多個同時出現,大小從幾毫米到十幾公分不等。根據香港醫院管理局的統計,約有20-40%的育齡女性患有子宮肌瘤,其中以30-50歲的女性最為常見。子宮肌瘤的生長與女性荷爾蒙密切相關,特別是在雌激素水平較高的時期,如生育年齡階段,肌瘤往往會持續生長;而在更年期後,隨著雌激素水平下降,肌瘤通常會自然萎縮。
子宮肌瘤根據其生長位置可分為三大類: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和漿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生長在子宮內膜下方,向子宮腔內突出,這類肌瘤最容易引起月經量過多和經期延長等症狀。肌壁間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內,是最常見的類型,約佔所有子宮肌瘤的70%。漿膜下肌瘤則生長在子宮外表面,向腹腔方向突出,當體積較大時可能壓迫膀胱或直腸,引起頻尿或便秘等問題。了解肌瘤的具體位置對於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因為不同位置的肌瘤會產生不同的症狀並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
關於,醫學界尚未完全明確其確切成因,但已識別出多個重要風險因子。遺傳因素扮演重要角色,有家族史的女性患病風險明顯增高。荷爾蒙水平是關鍵因素,雌激素和黃體素會刺激肌瘤生長,這解釋了為什麼育齡女性患病率最高。其他風險因子包括初經早來、未生育過、肥胖、高血壓和飲食中紅肉比例過高等。值得注意的是,也是預防肌瘤的重要課題,因為長期慢性炎症可能增加肌瘤發生風險。此外,種族差異也很明顯,非裔女性的發病率和嚴重程度都高於其他族群。
子宮肌瘤的症狀多樣化,取決於肌瘤的大小、數量和位置。最常見的症狀是月經異常,包括經血量過多、經期延長和嚴重經痛。有些患者會出現貧血症狀,如疲勞、頭暈和臉色蒼白。當肌瘤壓迫周圍器官時,可能引起頻尿、排尿困難或便秘。較大的肌瘤可能導致下腹部脹痛、腰背酸痛或性交疼痛。約有30%的患者完全沒有症狀,肌瘤是在常規婦科檢查中偶然發現的。症狀的嚴重程度與肌瘤大小不一定成正比,有時一個小的黏膜下肌瘤可能引起嚴重出血,而一個大的漿膜下肌瘤卻幾乎沒有症狀。
子宮肌瘤的診斷通常從詳細的病史詢問和婦科內診開始。醫生會通過觸診檢查子宮的大小、形狀和質地。超音波檢查是最基本且重要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確定肌瘤的位置、大小和數量。經陰道超音波能提供更清晰的影像,特別適合檢測較小的肌瘤。對於複雜病例,可能需要進一步的磁力共振掃描(MRI),它能更精確地描繪肌瘤的詳細特徵,有助於手術規劃。在某些情況下,宮腔鏡檢查可直接觀察子宮腔內的狀況,特別是對於疑似黏膜下肌瘤的診斷極為有用。
子宮肌瘤對懷孕的影響取決於其大小和位置。黏膜下肌瘤可能干擾胚胎著床,增加流產風險;肌壁間肌瘤若體積較大,可能影響胎兒生長空間;漿膜下肌瘤通常對懷孕影響最小。有子宮肌瘤的孕婦需要更密切的產前監測,因為肌瘤可能在懷孕期間因荷爾蒙變化而快速長大,引起疼痛或增加早產風險。在治療中,醫生會特別關注肌瘤的變化,適當使用黃體素可能有助於穩定子宮內膜環境。分娩方式也需個別評估,有時肌瘤位置可能阻礙產道,需要選擇剖腹生產。
藥物治療主要針對症狀控制,而非根治肌瘤。非類固醇抗炎藥可用於緩解經痛;止血藥物有助於減少經血量;口服避孕藥或黃體素能調節月經週期。對於希望縮小肌瘤體積的患者,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 agonists)可暫時抑制卵巢功能,創造類似停經的狀態,使肌瘤縮小30-50%。但這類藥物通常只能短期使用(一般不超過6個月),且停藥後肌瘤往往會重新長大。近年來,選擇性黃體素受體調節劑(如Ulipristal acetate)為藥物治療提供了新選擇,能有效控制出血並縮小肌瘤,且副作用較少。
手術治療適用於症狀嚴重、藥物治療無效或肌瘤快速增大的患者。肌瘤切除術是保留子宮的手術方式,特別適合仍有生育計劃的女性。根據肌瘤位置,可通過腹腔鏡、宮腔鏡或開腹手術進行。子宮切除術則是根治性治療,適用於已完成生育、症狀嚴重或多發性肌瘤的患者。香港公立醫院數據顯示,子宮肌瘤相關手術中,約60%為肌瘤切除術,40%為子宮切除術。手術方式的選擇需綜合考慮患者年齡、生育需求、肌瘤特徵和個人意願,與醫生充分討論後決定。
海扶刀(高強度聚焦超音波)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技術,通過將超音波能量聚焦在肌瘤組織上,產生高溫使其凝固壞死。這種治療無需切口,不會出血,恢復期短,通常治療後1-2天即可正常活動。海扶刀特別適合不願接受手術或希望保留子宮的患者,但並非所有類型的肌瘤都適合此療法,需經專業評估。治療後壞死的肌瘤組織會逐漸被人體吸收縮小,症狀隨之改善。香港部分私立醫院已引進此技術,為子宮肌瘤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
飲食調整在子宮肌瘤的預防和管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建議增加蔬菜水果攝入量,特別是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椰菜)含有吲哚-3-甲醇,有助於雌激素代謝。全穀類和豆類食物提供豐富纖維,促進多餘雌激素排出。應限制紅肉和高脂肪乳製品的攝入,因為它們可能含有較多促進生長的激素。維持健康體重至關重要,因為脂肪組織會將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增加肌瘤風險。香港衛生署建議女性每日攝取25克膳食纖維,有助於維持荷爾蒙平衡。
規律運動有助於調節荷爾蒙水平,減少雌激素對子宮的刺激。每週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游泳或瑜伽,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環,減輕經期不適。運動還有助於維持健康體重,降低肥胖相關的肌瘤風險。香港大學研究顯示,每週運動3-5小時的女性,患症狀性子宮肌瘤的風險比久坐女性低30-40%。此外,壓力管理也很重要,長期壓力可能影響荷爾蒙平衡,適當的放鬆活動如冥想、深呼吸有助於整體健康。
定期婦科檢查是早期發現子宮肌瘤的關鍵。香港衛生署建議所有成年女性每年進行一次婦科檢查,包括盆腔檢查和超音波掃描。對於有家族史或高風險因素的女性,可能需要更頻繁的監測。早期發現的肌瘤通常較小,更容易管理,治療選擇也更多樣。除了專業檢查,女性也應關注自身身體變化,如月經模式的改變、盆腔不適或排尿習慣變化,及時就醫諮詢。了解子宮發炎如何改善也是預防的重要一環,因為慢性炎症可能促進肌瘤生長。
子宮肌瘤極少會惡變為癌症(肉瘤),發生率低於0.5%。大多數肌瘤是良性的,不會增加患子宮癌的風險。但若肌瘤在更年期後快速長大,則需要進一步檢查排除惡性可能。
多數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仍可正常懷孕,但需在孕前諮詢醫生評估風險。較大的肌瘤或特定位置的肌瘤可能影響受孕或增加孕期併發症風險。在懷孕初期黃體素安胎治療中,醫生會根據肌瘤情況制定個性化管理方案。
是的,飲食習慣與子宮肌瘤的發生和發展有關。高纖維、低脂肪的飲食模式有助於維持荷爾蒙平衡,可能減緩肌瘤生長。避免過度攝取含雌激素的食物和環境荷爾蒙也很重要。
子宮肌瘤的確切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與遺傳、荷爾蒙和環境因素有關。雖然無法完全預防,但通過健康生活方式可降低風險:維持適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定期檢查。
慢性子宮炎症可能創造利於肌瘤生長的環境。改善子宮發炎如何改善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避免不必要的宮腔操作、及時治療感染、增強免疫力。這些措施有助於減少炎症相關的肌瘤風險。
0